2008年10月12日星期日

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今天早上,因適逄公教醫療主日,所以去了香港華仁書院的小聖堂望彌撒。

今個主日的舊約和福音讀經,是以筵席為主題。福音更指出這是一場「婚宴」,可謂意義深遠。

恭讀聖瑪竇福音(22:1-14)

那時候,耶穌用比喻對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說:

「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他打發僕人,去召叫被請的人,來赴婚宴,被請的人,卻不願意來。

「國王又派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看,我已經預備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吧!』

「被請的人卻不理:有的去耕田,有的去做自己的生意,其餘的竟拿住僕人,凌辱後殺死了。

「於是,國王大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凶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

「然後,對僕人說:『婚宴已經齊備了,但是被請的人,都不配。現在,你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

「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召集來了,婚宴就坐滿了客人。

「國王進來,巡視參加婚宴的客人,看見在那裡,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便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婚宴禮服?』那人無言以對。國王於是對僕役說:『你們捆起他的手腳,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

「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上主的話。

默想:

  1. 文字意義(literal sense):耶穌與司祭長及民間長老的衝突漸趨明顯,逐設一比喻映射猶太人舊約的風光年代即將逝去。猶太人既不守約,天主為選民預備的婚宴,就要分施給外邦人,自始進入恩寵的年代。

  2. 借喻意義(allegorical sense):結婚的,是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新娘」(文中未有指明)就是教會;「婚宴」是這結合奧秘的慶祝,即聖事(特別是彌撒)。爽約者,乃停留於舊約時代、不肯接受主耶穌為救主的人;「耕田」是指單單著重塵世事物,「做生意」是指以「貪婪」作為生活的指導原則。首位僕人,可借喻為梅瑟;後來的僕人,可代表先知。「公牛和肥畜」:先知作證時所憑持的證據(世事的真實現象、奇跡、徵兆)。

  3. 倫理意義(moral sense):當時的政治領袖既留戀舊約,而不肯聽從天主子的呼召,則天主順勢將救恩拓展到異邦人處。「不論好人壞人,都召集了」:意指教會內有好人亦有壞人,「良莠不齊」。天主恩寵召叫我們,並不看我們本身的好歹,我們本身「都不配」。但祂要求我們「穿上基督」,即比喻所說的「婚宴禮服」--以愛德表現出我們的信仰內涵--生活行為肖似基督,方可堪當稱為「天主的子女」。否則「搞寸party」,就要被攆出去了。

  4. 末世意義(anagogical sense):「國王進來」--即如救主所言「父所定的那日子」,審判者首先要看看誰回應了祂的召叫,而來赴宴;其次就要看清楚來赴宴的人士,有沒有做好準備。

感想:彌撒聖祭有其天上及末世的幅度。聖多瑪斯在〈Lauda Sion Salvatorem〉曾這樣寫道:

Sumunt boni, sumunt mali:
sorte tamen inaequali,
vitae vel interitus.

Mors est malis, vita bonis:
vide paris sumptionis
quam sit dispar exitus.
這可謂:好人與壞人,各參與同一聖餐,但因其靈魂準備的不同,而最終導致不同的命運。我們面對此一聖體奧跡,豈能不必存敬畏?

2 則留言:

匿名 說...

對,天主的救恩與愛,是給所有謙虛和願意穿上新衣(即願意放棄舊我、復活重生)的人,不論過去背境如何。驕傲自大的人卻反而看不到天主的救恩與愛。

Edward 說...

angelo兄:

歡迎!

是的。其實反省信仰生活中,很多時天主幾乎是「塞錢落你袋」,但就只欠我們「具體」的最後一步。那位未有穿上禮服的賓客時,面對那位主人時,竟是「無言以對」!

當我們在信仰路途中遇到「疏懶」和「求其」的誘惑時,讓我們想像一下這種情境。也許這叫「shame therapy」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