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 all mortal flesh keep silence
trans. Gerald Moultrie (1829-1885), 1864
Let all mortal flesh keep silence,
and with fear and trembling stand;
ponder nothing earthly minded,
for with blessing in his hand
Christ our God to earth descendeth,
our full homage to demand.
King of kings, yet born of Mary,
as of old on earth he stood,
Lord of lords in human vesture,
in the Body and the Blood
he will give to all the faithful
his own self for heavenly food.
Rank on rank the host of heaven
spreads its vanguard on the way,
as the Light of Light descendeth
from the realms of endless day,
that the powers of hell may vanish
as the darkness clears away.
At his feet the six-winged seraph;
cherubim with sleepless eye,
veil their faces to the Presence,
as with ceaseless voice they cry,
" Alleluia, alleluia!
Alleluia, Lord Most High! "
以下這版本是拜占庭禮內,這首歌的其中一個曲調--
而這是後世進一步發展的音樂表達:
兩首東方禮的讚美詩,與拉丁禮的傳統相較起來,認真特別呢。
請眾可朽的肉身,保持緘默!
這可謂教會的恆久傳統,對我們現今世界的當頭棒喝了。
8 則留言:
所引的youtube上的赫儒文之歌第三調,是聖金口約安事奉圣禮的那篇“常年聖入詠”,而非上文所談論的“聖雅科弗事奉圣禮圣入詠”。上文所談到的那篇,在不使用聖雅科弗事奉聖禮的地方教會,事實上也有一年一次的使用機會,就是在大安息日的聖瓦西里事奉圣禮中。
這兩篇聖歌的分別如下:
常年聖入詠:
我眾奧妙地相似著赫儒文,向施生命之聖三詠唱三聖贊,現在讓我們放下今生一切的掛慮。
如此,我等將迎接萬有的君王,無形可見地為諸品天使所扈衛者。阿利路伊亚,阿利路伊亚,阿利路伊亚。
大安息日聖入詠:
一切血肉凡軀,都當寂靜無聲,并懷著敬畏和惶恐肅立,不再思慮世俗之事;因為萬王之王,眾主之主前來被祭獻,并被分施,作為信眾的食糧。
眾天使之歌侶在他前開道先行,所有的統權者和威德者,多目的赫儒文和六翼的塞拉芬,遮掩了他們的面容,高聲歌唱:阿利路伊亚,阿利路伊亚,阿利路伊亚。
原文對照
“我眾奧秘地相似著赫儒文”
Οἱ τὰ Χερουβεὶμ μυστικῶς εἰκονίζοντες, καὶ τῇ ζωοποιῷ Τριάδι τὸν τρισάγιον ὕμνον προσᾴδοντες, πᾶσαν τὴν βιοτικὴν ἀποθώμεθα μέριμναν.
Ὡς τὸν βασιλέα τῶν ὅλων ὑποδεξόμενοι, ταῖς ἀγγελικαῖς ἀοράτως δορυφορούμενον τάξεσιν. Ἀλληλούϊα. Ἀλληλούϊα. Ἀλληλούϊα.
“一切血肉凡軀都當寂靜無聲”:
Σιγησάτω πᾶσα σάρξ βροτεία, καὶ στήτω μετὰ φόβου καὶ τρόμου, καὶ μηδὲν γήϊνον ἐν ἑαυτῇ λογιζέσθω· ὁ γὰρ Βασιλευς τῶν βασιλευόντων, καὶ Κύριος τῶν κυριευόντων, προσέρχεται σφαγιασθῆναι, καὶ δοθῆναι εἰς βρῶσιν τοῖς πιστοῖς· προηγοῦνται δὲ τούτου, οἱ χοροὶ τῶν Ἀγγέλων, μετὰ πάσης ἀρχῆς καὶ ἐξουσίας, τὰ πολυόμματα Χερουβίμ, καὶ τὰ ἑξαπτέρυγα Σεραφίμ, τὰς ὄψεις καλύπτοντα, καὶ βοῶντα τὸν ὕμνον· Ἀλληλούϊα, Ἀλληλούϊα, Ἀλληλούϊα.
又,“一切血肉凡軀”見以下鏈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pr77XYguS8
因為聖使徒雅科弗事奉聖禮很少用(只有耶路撒冷聖統一年舉行兩次,另外某些地方教會一年一次)。而大安息日聖瓦西里事奉圣禮中的這一聖歌恒常以πλ. α'
調式(也就是‘第五調式’)唱出,不會用其他調,所以網路上有關這一首的資料一定是比常年使用的赫儒文之歌要少的多。
多謝賜教!
閱讀閣下的詳盡解釋,實在令小弟茅塞頓開呢。
另外請問兄台高姓大名、來自何方?
區區在下的姓名鄉里實在是不足道的。若為交流方便,稱在下為路人乙也未嘗不可(彳亍于網路上的路人乙,此名也算切合實際)。
我是NLM的忠實讀者,從哪里我實在獲益良多。只是,在閱讀新禮儀運動網頁上的那些精彩資料和議論的同時,常常感到遺憾,那就是網路上幾乎不見同類的中文群體。
看見先生的Spiritus et Vita部落格,實在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尤其珍貴的是,先生的文章多是結合香港地方現況有感而發,這樣的反省和思考,實在是不可多得的。
——路人乙
路人兄:
看兄的文筆,應是與東方教會甚有淵源?
小弟時常覺得,現時我們身處的團體太過著眼於此時此刻的「實際」需要--但救主不是曾對瑪爾大加以強調:「需要的事只得一件」(Unum est necessarium - 路十42)?東方傳統,尤如梵二所言之「orientale lumen」,照世明燈焉!
先賢也曾提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當我們太強調「術」時,就有迷失的危險。上下不通,則流於平面;遐邇不並兼,則流於短視;古今未能並取,則導向隔絕。
小弟的心思是:儘管人微言輕,但只希望在這種團體趨勢下,仍能為身處的教會團體,盡點綿力吧。
身為東亞人民的一員,若說自己是“東方教會”之一員可能比較順理成章吧。一笑。
自梵二以來,竊以為天主教之上層對“東方傳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的,是若望二十三,惜乎天不假年,他未能在任內完成其意愿的改革。
之后的保祿第六與君堡阿特那格拉的“耶京擁抱”“取消絕罰”。以及后來追隨其腳步的若望保祿第二的“兩肺葉論”,雖然不可謂不轟轟烈烈,但是卻是流于“統戰需要”的“術”,缺乏一種深沉的反省,所以雖然熱鬧,但沒有多少實效。
說起來,禮儀學雖然關乎每個堂區,甚至每一基督徒,可奇怪的是,卻常常成為少數人的寂寞的研究。這是很可惜的。對禮儀的態度,可以看作是一個教會機體健康度的指標。當某地方教會的信眾不能在每日的禮儀循環中去感受和實踐對至圣誕神女的敬愛,卻沉迷于世界某角落奇跡般的,真假莫辯的“神諭”時,似乎可以斷言,這個地方教會“病了”。
——路人乙
路人兄:
你說得很有道理。
小弟認為,對聖母敬禮的一些偏差,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對禮儀精神吸收不足,而引起的一種反彈。
有時我會覺得,現時我們(這兒)對禮儀的approach,流於「多言」和理性主義。參與籌備的教友們,往往著眼於「該說甚麼」。領經員當自己是「司儀」("master" of ceremonies),但這角色卻常常令人將整個禮儀的進程,視為一個「節目」多於是一個神聖行動(divine action)。一些難以被明白的東西,難逃被「eliminated」的命運。因著這種心態所帶來的發展,禮儀就變得愈來愈膚淺和表面了。
反而小弟認為,除了一些傳統熱心敬禮(及其「過火」表達)填補這種空虛外,另一不良後果就是普遍教友的冷淡,和欠缺一種「commitment」的動機和誘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