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日誌」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日誌」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

善用世物

這個月真忙得很,今天總算是有點時間,可寫點東西。

這個常年期第十七主日的上午,參加了堂區青年會的聚會。一班教友聚在一起,很多時都會分享大家怎樣「忙」,進一步就會分享一下,該如何善用大家的時間,與主交談。

就是這些問題,引領我進入今天的禮儀當中。

而今天的禮儀經文,亦不乏一點點提示:
天主,仰望你的人,必蒙助佑;離開了你,一切都沒有價值,更無聖善可言。求你廣施憐憫,使我們在你的引領下,善用世上易於消逝的財物,以獲取永存不朽的賞報。因你的聖子......
(原文:)

Protéctor in te sperántium, Deus, sine quo nihil est válidum, nihil sanctum, multíplica super nos misericórdiam tuam, ut, te rectóre, te duce, sic bonis transeúntibus nunc utámur, ut iam possímus inhærére mansúris. Per Dóminum ...

中文版的禱文,算是譯得不錯,頗能帶出天主的角色和地位、以及我們對世間「易於消逝」的事物所應抱的態度。

原文重視天主自己就是仰望祂的人的「保護者」,不過這點又很難能以淺白的中文說出。

此外,禱詞所述的「te rectore, te duce」,乃道出天主對我們的「指引」和「領導」角色。前者屬方向上的「指點迷津」,而後者則指行動上的「攀山涉險」。

「Transeuntibus」一詞的意義相似英文的「transient」,當中包括「短暫」、「臨時」、「易逝」的意思。然而它不專指一件事情或物件的「將」逝和「易」逝的特質,亦指出它「正在」消逝的現實。很有中文「過眼雲煙」的意味。

「Inhærere mansuris」一語,帶有雙關的意義。現時譯文將它理解為「永恆不朽的賞報」的「獲取」--這是取了它的「繼承」義,就有如英文的「inheritance」。但「Inhaerere」一詞亦有「眷戀」、「緊貼」和「恪守」的意義。

對我來說,這篇禱詞是提醒自己:即使在紛亂繁雜的世俗事務中,亦要祈求天主施以憐憫,使我能看清世間事物--即使美好--亦只屬過眼雲煙而矣!我們的崗位和本分,並非要我們「不管」或「懶理」,反而應在天主的啟導和引領下,將它們倍加善用和管理,好使我們亦能眷戀並注目於「永恆」而「持久」的事物、意義和價值。

今天禮儀所觸動我的另一處,是領主詠的歌詞:
Honóra Dóminum de tua substántia ...
此曲應出自聖經的〈箴言〉(3:9),當中有謂:「應以你的財物......去尊崇上主」。我不清楚聖經原文中「財物」一詞的意義。但拉丁文的「substantia」則甚能表達一種奉獻精神所應包括的神髓。我們欽崇天主,不可用一些對我們而言「可有可無」(accidens)的東西來作祭禮,而應以關乎我們「實質」的事物--這不是指我們「自己」嗎?

當中的意義,實在很值得進一步反省。

2009年5月3日星期日

特倫多會議文獻

今個早上,在家中一頁一頁地翻閱了特倫多大公會議的文獻。

有趣。

所謂太陽之下無新事。其實現時教會所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不少都有很多歷史淵源。我們面對問題,除了因時制宜、就地除材外,亦不可以忽略當中跨越時空的幅度。

譬如:教區禮儀委員會近期收到了一些神長們在彌撒中「取消」送聖血做法的報告。從禮儀角度而言,兼形共融(兼領聖體聖血)固然在標記上更加理想、更加「圓滿」,但的確神長們亦有他們實際牧民上的憂慮和保留。

但討論「禮儀」問題,則應切忌輕易地將它們提昇至「信理」或「教義」的層次。例如在香港的情況,我寧可作出「以現時典型堂區生活而言,香港教區的天主教教友,在主日彌撒中期望兼領聖體聖血,是合理的」的「主張」,而不將話說成:「既然主耶穌叫我們『拿去吃』和『拿去飲』,則在彌撒中取消分送聖血,是對天主旨意的一種抗拒」。

在釋經和神學思考上,我們應慎防將聖經的「片言隻語」當作武器,去攻擊他人的合理論點--除非我們能肯定該些經文,在教會的信理、神學、禮儀和靈修歷史中,是否的確有此一「妙用」。否則傷害教會團體內的「和氣」事小,損害信德的內容事大。事關按照特倫多大公會議(第廿一期會議)曾隆重地定斷:

誰若主張:「基於天主的訓戒或得救的必要性,所有及每位基督信徒均須領受至聖感恩聖事的兩種形式(即:兼領聖體聖血)」,當受絕罰。

Si quis dixerit, ex Dei praecepto vel ex necessitate salutis omnes et singulos christifideles utramque speciem sanctissimi eucharistiae sacramenti sumere debere: anathema sit.

近日因著社會大眾對豬流感的憂慮,教區指示暫時取消「口領」共融聖事的做法,則是使用了以下神權:

本會議申明:教會內恆常有此能力,於聖事的分施中,執其實質,而為領聖事者的本人利益、對聖事的虔敬、及就時地之異處,而決斷較適宜者,並予以規定或變通。

Praeterea declarat, hanc potestatem perpetuo in ecclesia fuisse, ut in sacramentorum dispensatione, salva illorum substantia, ea statueret vel mutaret, quae suscipientium utilitati seu ipsorum sacramentorum venerationi, pro rerum, temporum et locorum varietate, magis expedire iudicaret.

此外,以往問題所提出的挑戰,往往亦是解決現今問題的基礎。例如第廿二期會議的法令:

To avoid irreverence, each bishop [...] should keep out of their churches the kind of music in which a base and suggestive elemen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organ playing or singing, and similarly all worldly activities, empty and secular conversation, walking about, noises and cries, so that the house of God may truly be called and seen to be a house of prayer.

Finally, to leave no room for superstition, they are to ensure by edict with accompanying penalties that priests do not celebrate other than the proper times, nor use in the celebration of Mass rites or ceremonies and prayers other than those approved by the Church and traditional from long and praiseworthy usage. They should banish from the church any idea of a particular number of Masses and candles which derives more from the cult of superstition than from true religion, and teach the people the nature and source of the very precious and heavenly effect of this most holy sacrifice. Let them also instruct their people to attend their parish churches frequently, at least on Sundays and greater feasts [...].

不知現時香港,剩下多少本《歷屆大公會議文獻》呢?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Salutary Precautions

小弟日前去了澳門旅行,其中令小弟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張標語,是展示在「大三巴」牌坊中、靠近先人遺骨安放處的一個指示牌--


看來我們香港的聖堂,亦可加以參考和使用。

其實在禮儀中的「警世真言」倒也不少,只不過在歲月流轉之下,大部份都成了「口頭禪」和「唸口簧」而失去了實質作用。難怪「主禮」的導言和「領經」員的旁述愈講愈多、愈講愈長,而我們的禮儀就成了口水多過茶、喋喋不休的警語彙編了。

如果大家真是留心聆聽的話,那麼單單一句「Dóminus vobíscum」(「主與你們同在」--用於禮儀開始時、宣讀福音前、感恩經前、遣散前)就已相當夠用。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感恩經頌謝詞前的「Sursum corda」(心靈向上)。其他的禮儀傳統則包括「Aures ad Dóminum」(耳朵向著上主)和「Convérsi ad Dóminum」(轉向上主)等等--其實都是要我們做到「心到」、「耳到」和「人到」--這些勸言,其實亦很值得我們反省。

教宗本篤的學習態度

讀到 Catholic Culture 轉載的一篇關於拉辛格思想的文章:

The Centrality of Truth in the Thought of Joseph Ratzinger

當中提及到他在大學教授神學時代的一些片段:

Scripture is the norm of all theology. Ratzinger knows it from cover to cover. He never attended a seminar or colloquium at the university without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at his side, which he regularly consulted.

一個人身邊的「百寶袋」中藏有哪些「乾坤」,往往反映他最關心的事物。相傳聖道明曾背誦大部分的聖保祿書信。這些都拜日子有功、「他喜愛上主的誡命,晝夜默思祂的法令」(詠 1:2)所賜。

雖然自己並不是神學家,但對聖經的重視方面,則顯然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現代人的渴望?


昨日閒逛住所附近的商場,赫然發現某某「旺舖招租」的廣告。

它的標語,是否亦反映著不少人的渴望和追求?

2009年4月15日星期三

Domine, non sum dignus

Eric 介紹,得知復活主日的特殊禮感恩祭部份照片,刊登於新禮儀運動的網頁之內。

細看之下,原來亦有小弟的份兒呢!


還記得在那一刻,與其他輔祭們整齊地跪在聖體前,由衷地不斷向主耶穌訴說:

Dómine, non sum dignus ut intres sub tectum meum. Sed tantum dic verbo et sanábitur ánima mea.

意即:

主啊!我不堪當要你進到我的舍下... 你只說個話吧!我的靈魂就會得到治癒。

教會放在我們口中的這句禱文,通常會是靈魂與主交談的「話匣子」。

當唸完這篇禱文後,心中往往不期然的浮現出救主這句話:

「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6:35)

古老禮儀的送聖體經文,亦是深具意義的:

Corpus Dómini nostri Iesu Chrsti custódiat ánimam tuam in vitam ætérnam. Amen.

意即:

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聖體,護守你的靈魂進入永生。亞孟。

不要以為這篇禱文是「輕看」或「忽略」人的肉身、甚至是使肉身和靈魂「對立」或「矛盾」起來的二元論(dualism)--實則不然。

原來這篇禱文的終極意義是:因著分沾主基督的至聖聖體,我們整個人以及每一位參與奧跡的人,得以與基督真實地結合、在祂內融為一體(incorporare in Christo)。

就是這個「身體」(Corpus),將要引導我的靈魂,抵達永生。

禮儀將瑪竇福音中百夫長所說的「我的僕人」(8:8)改稱為「我的靈魂」,其實亦可謂語帶珠璣--當我的身體「成為」基督的身體時,我的靈魂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的「僕人」了!

這就有如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信所說的:「所以,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Vivo autem iam non ego, vivit vero in me Christus" - 2:20)。

如何讓「基督在我內生活」?

且讓我們看看教會放在主祭口中的禱文:

主耶穌基督,永生天主之子,你遵照聖父的旨意,在聖神的合作下,藉你的死亡,使世界獲得生命;因你的聖體聖血,救我脫免一切罪惡和災禍,使我常遵守你的誡命,永不離開你。

由此可見,我們領受基督的體血,不僅是為「祈福免禍」,而也為能從救主身上獲得力量,好能善度與天父子女身份所相稱的倫理生活。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聖周四

今天在醫院上班,工作可謂「手不停」。

因返回堂區後,將要幫忙彌撒後朝拜聖體的祈禱事兒。眼見「大限」一秒秒地逼近,心裡的確有點著急、甚至接近沮喪的邊緣。

做著做著,差不多到傍晚七時許才可以離開病房。

「飛的」返回聖堂後,逕自走進堂區禮堂。看一看手錶:將近七時半。距離「主的晚餐」感恩祭的舉行,尚餘三十多分鐘。

在禮堂中的最大得著,是恰巧碰著我們今晚的主祭神父。也不知從哪裡來的感動,找他辦了告解。之後是一份「釋然」的感覺。

作為平信徒,雖然我們常在聖堂「內」「外」奔波勞碌,但本質上我們不是「奴隸」,而是「義子」。

在聖堂內,我找了一個接近領經員(由我們聖言宣讀組的組員擔任)的座位坐下。手中雖然拿著唸珠「口誦」玫瑰經,但「心維」的,則終究是鄰近的「手足」有沒有地方需要幫忙。

幸而發覺在禮儀籌備過程中的「疏漏」之處,都被「自動矯正」(auto-correct)了。不得不佩服領經姊妹觸覺的敏銳和功力的深厚,同時亦讚嘆天主聖言的智慧:「愛情遮掩一切過失」(箴10:12)。

神父在講道中,主要提及基督作為「僕人」的表樣。記得先前有某「才子」稱這位神父的祖國為僕人國家,我心想:其實教會才是實至名歸的「僕人國家」呢!

作為教友,我們實在應以「服務」為榮。古語有云:「執事敬,與人忠」--也許就是這種精神吧?

最令我感動的,是彌撒到了共融聖事的一刻,歌詠團所唱的:
長留聖體中,
主恩何深重,
離別雖在即,
思與人共;

從此至世終,
縱多少恩怨,
還如昔往日,
愛火熊熊......

不知怎的,當聽到「長留聖體中,主恩何深重」時,心中就泛起了最後晚餐的那一幕,彷彿真的感受到救主「se dat suis manibus」(祂親手將自己交出--〈皇皇聖體〉歌詞)那種捐軀、捨己、為愛和共融而受苦的心境。

在恭移聖體後的朝拜聖體時,為大家預備了馬爾谷福音中、主耶穌在晚餐後至被捕之間的聖經段落。原先是打算由四位聖言宣讀組的兄弟姊妹,以(一)(二)(三)(四)的順序去誦讀的。但我的手又好似突然間不聽指揮,結果是以(三)(二)(四)(一)的次序去讀。不過效果又幾好......

最後值得讚賞和感謝的是:歌詠團的泰澤祈禱歌聲,的確十分優美。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忙著忙著

忙著忙著,原來差不多已有一個星期,未有在網誌上留言了。

發覺不論在工作抑或工作以外,都忙得很。

相信不少堂區,都已十分忙碌地預備聖週禮儀了。

今個主日的福音,記載了主耶穌引述聖詠(69:10)的一句:「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若2:17)。反省著救主的這話,亦不無感慨。

甚麼是「對聖殿的熱忱」?

曾幾何時,當自己還是小伙子時,的確是有很多時間,是可以留在上主的殿裡。但隨著年月漸長,要兼顧的事務,又的確是那麼繁多。有時心裡的確會有一種將信仰加以「抽象化」的誘惑──用「心」去掛念,不就成了嗎?為何一定要返聖堂?譬如,從倫理學的角度而言,有時當你的確十分繁忙、「插針不入」、分身不遐時,則主日返聖堂望彌撒的本分,不是可以被「消減」甚至「免除」嗎?

幸而,雖然這種誘惑的確十分真實,但感謝天主──他透過讓我認識禮儀,來幫助我克制這些藉口。愛,不可能只是空口說白話──它要求具體的行動,作為自身的標記和證據。相信這亦是各種聖事的根本意義。

的確,在身處各種受造物之間、相互牽引和拉扯的關係中,我們有必要為著得救的緣故,而為不同事物設定各項優次。當我們說自己「忙到」不能抽出時間去做一件自己良心認為重要的事時,我們實在有必要反省:自己是否在一些額外和可有可無的事上,多浪費了時間?

記得主耶穌在幼年時已對聖母和聖若瑟說過:「你們不知道我必須在我父親那裡嗎?」(路2:49),又對忙碌不堪的瑪爾大這樣說:「需要的事惟有一件」(Unum est necessarium – 路10:42)。

與主密談,的確是十分需要。然重要的是必須討諸實行,且持之以恆。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Servi tui inutiles

過去兩晚,小弟於下班後,專程前往位於教區中心的禮儀委員會辦事處,並向辦事處主任羅國輝神父請益。

教區禮委是一個非常忙碌的部門。那裡的會議室,總是放著一大堆有待處理的文件、參考書和作業。

在那裡,若你真的肯去幫忙的話,是有很高機會,能夠找到一份適合你的任務的。

想到這裡,我記起錄於《時辰禮讚》的一篇晚禱經文:

Deus omnípotens, qui hódie servos tuos inútiles in labóribus roborásti, hoc laudis súscipe, quod tibi offérimus, sacrifícium vespertínum, de suscéptis a te munéribus grátias referéntes.

拙譯:

全能的天主,今天你在各種勞苦中,振作了你的無用之僕:求你收納我們、為領受了你所賜的各種恩惠衷心致謝、而向你獻上的晚祭。

(參閱聖詠集第二週:星期一晚禱)

Servi tui inutiles」(「你無用的僕人」)這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銜頭」,很明顯地出自救主在福音中的教訓(路17:10)。反省之下,其實對我們作為基督門徒的處境,實在是十分貼切的形容。

基督徒生活其中一個最吊詭的地方,就是我們本來一無所有、亦一無所能、且一無可恃。但天主卻把先知、君王和司祭的重任,委託給我們。作為「先知」,我們要有敏銳的判斷力,更要具備基督徒見證所要求的生活品質和勇氣;作為「君王」,我們需要認清世間事物在天主計劃中的應有秩序,而又肯去鼓勵和協助同伴們貫徹實行,以達到目標;作為「司祭」,我們亦被預期要把握生活中的優次,而又能時刻把天主的光榮,置於首位。

當我們深知力有不逮,而又「侷住」要擔當和履行不少教會內外的各種職責和大小任務,則從常理而論,各種「失誤」和「走樣」的出現,其實是有著一種必然性,甚至可說是「意料中事」。

於是我們就要如同聖保祿宗徒一樣慨嘆--「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格後4:7)。

在這境況下,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明星神父

本主日早上,有「明星」神父蒞臨聖安德肋堂舉行彌撒。小弟有幸參與,且印象頗為深刻:
  • 列隊進堂後,主禮不到自己的位子,反而走了去讀經台,講了一篇道理後,才劃十字聖號開始禮儀。
  • 主禮在彌撒的懺悔詞第三式中,採用顯然未經批准的「自發」版本。
  • 主禮在禮儀內各部分,「口水多個茶」,加插長短不一的介紹和說教。如:懺悔詞前、信經前、感恩經中(即念到:「求你垂念我們的兄弟姊妹,他們懷著復活的希望而安息。現在請大家為我們已去世的親友祈禱。並求你垂念所有去世的人......」)、天主經前。
  • 多次將禮儀經文中的「上主」改為「天父」。
  • 省略預備禮品中的「各位兄弟姊妹,請你們祈禱......」(Orate fratres)及整個獻禮經(oratio super oblata),並以自己的說話予以取代。
  • 自行創作頌謝詞(praefatio)。
  • 在感恩經中省略提及教宗及主教的名字。
  • 在信友集體詠唱時,兼任「音樂指揮」(musical conductor),幫手打拍子。
  • 在詠唱羔羊頌後、主禮尚未領受共融之前,召非常務送聖體員於祭台並主禮身旁,將聖體分置於個別聖體盒內,儼如共祭神父或執事般。

(......)

小弟很有興趣知道,此等行為,是否已獲得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大人的允准。另外,本堂神父在這事宜,該在何種角度上負責?

2009年2月14日星期六

情人節:教會傳統與人間習俗

按現時羅馬禮,二月十四日是聖濟利祿(St. Cyril)和聖默多狄(St. Methodius)的必行紀念。不過,坊間亦熱烈地慶祝「St. Valentine's Day」,中譯為「情人節」。

在特殊形式的禮儀中,聖華倫天諾紀念日,附有一整套彌撒經文。由此可見,這位殉道者在古時羅馬教會內,的確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Praesta, quaesumus, omnipotens Deus: ut qui beati Valentini Martyris tui natalitia colimus, a cunctis malis imminentibus, eius intercessione, liberemur. Per Dominum nostrum.

拙譯:

全能的天主,我們求你:既讓我們紀念你的榮福殉道者、華倫天諾在天上的誕生,亦能賴他的轉禱,使我們從一切逼切的兇惡中,獲得釋放。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你的聖子......

梵二後的禮儀改革,將這一紀念,從通用年曆(Universal Calendar)中取消。但現時羅馬禮的慣常形式,可未有將這位聖人完全遺忘。

按照2004年新出版的《羅馬殉道錄》(Martyrologium Romanum),二月十四日共紀念了11組聖人。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固然是排在第一組,但聖華倫天諾則排行在第二組內:
2. Romae via Flaminia iuxta pontem Milvium, sancti Valentini, martyris.
拙譯:
二、在羅馬的費納明尼大道、米爾維沃池畔--殉道者、聖華倫天諾。
在這送花、送咭、送朱古力的節日中,也許我們亦可以懷緬一下昔日殉道者的壯烈情懷。

以前神學家們喜歡說,婚姻的其中一個「次要」目的,是為「消綏私慾」(remedium concupiscentiae)。這種說法,或多或少包括性慾被「處理」的幅度。然而想深一層,其實夫婦之間,若要如聖保祿宗徒所言般(弗五25),活出基督與教會之間的愛情,則婚姻生活的磨鍊,其實亦是一種近乎殉道精神的修為。這為我們的得救,亦大有好處。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讀者心聲

小弟最近在公教報「讀者心聲」欄所發表的意見,其實已在心中迴旋甚久。

在與不少朋友相處的經驗中,以非聖經題材作為答唱詠質料的現象,實在是司空見慣。犯過這錯誤的,不僅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和尊敬的神長,亦有從前的我。

很多禮儀(或生活)上的流弊,在接觸到時,已是不少人、以致團體所根深蒂固的習慣。人們亦樂於將它們稱為「傳統」。

最初對這一切,可能不怎麼為意。但試想某一天,心裡閃過一條問題,在詳加考察下找到正確答案的一刻,則有如夢初醒的感覺。隨之而來的,是針對以往錯誤行為、曾如何扭曲了禮儀的一種悔疚感......

我記起陶淵明的名句: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我努力地不讓這「悔疚」變成「憤怒」。

與其怒火中燒,倒不如燃點自己,好照亮身邊的兄弟姊妹?

Procedamus in pace!

2009年2月3日星期二

關於《家暴條例》修訂的一些思緒

近日瀏覽互聯網上關於《家暴條例》修訂問題的進展,發覺社會上有不少論者,開始將部分發出反對修例聲音的基督徒,標籤為「保守基督教勢力」;亦有人將支持和堅持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立場,稱為「異性戀霸權」。

天主教會的立場是怎樣?

其實從教區秘書長李亮神父致立法會的信函,我們亦可以讀到--
天主教香港教區不贊成將同性同居者納入《家庭暴力條例》,理由如下:

[...]把同性同居納入《家庭暴力條例》中,定會很容易令人視「同性同居」這種關係「好比或等同婚姻關係」,或視之為「家庭模式」之一。這樣必會導致「家庭」的涵義被曲解,從而損及作為社會核心價值的家庭生活與制度。[...]

從不同文章的討論,我們應可得知,從嚴格的法律語言意義而言,修訂條例的草案中述及同性同居者之間(以及異性同居者之間)的「猶如婚姻」字眼,其「應用」意義僅適用於該條「反暴力」條例涵蓋的幅度,而不是試圖為「婚姻」的本質下定義。

大家亦可讀一讀正委在今期公教報刊登的文章〈愛與痛的邊緣〉。

情況有點相似於中世紀時代的女隱修會院長,對其會院的管轄權,被描述為「quasi-episcopate」(「猶如」主教);聖多瑪斯學說所表現的智慧,被形容為「quasi-divine」(猶如天主)。也許這能解釋「猶如」一詞的「應用意義」。

雖然法律的技術語言是這樣說,但教區所關注的「定會很容易令人視『同性同居』這種關係『好比或等同婚姻關係』,或視之為『家庭模式』之一」卻並非沒有道理。事實上,在這議題的討論過程中,我們已聽到過不少人視同性伴侶關係為婚姻或家庭的「另類」表達,且嘗試為他們爭取「猶如婚姻」的正式法律地位,而或多或少地將這次修例看作其中一個過程。

有人將這爭論形容為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或視為具備重要的象徵意義。這一點我們亦不應忽視。

小弟的以下幾點思考,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1. 作為天主教徒,我將社會中某些富基督徒特色的建制化制度,視作人類社會真正進步的表現。例如:源於主日的一星期休假一天制度、一夫一妻制等。
  2. 按照天主教的倫理神學傳統,支持一夫一妻制度的優越性並不只純然是一項嚴格意義下的「信仰」立場,而也是基於銘刻於人性本身的自然律(性律,natural law)。即:本質上這是一項可透過理性對話,而得以達致(或「說服」)的結論。
  3. 根據同一傳統,社會的法規(人律,human law)不須、亦不可能禁制一切惡行。然而,人為的規律合理與否,仍取決於它們是否建基於自然律,且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並有助於個別人士對幸福的追求。
  4. 既然理性對話和談判的空間是這麼寬闊,那麼我們應從市民及教徒的教育、資訊交流和誠懇討論的方式,去釋除各方所有的疑慮。
  5. 聚眾喧嘩式的表態和吶喊,極其量只能引人注意,但對實質問題的處理,則幫助不大,且容易給人一種錯覺:「誰大聲就誰得勝」、「人多則可欺淩小眾」、「Might is right」。

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求籤問卜

昨天鄉議局主席劉皇發議員,年初二「按傳統」在車公廟「代表」香港,求得一支下籤。頓時鬧得滿城沸騰,人們熱烈地討論籤文「君不須防人不肖、眼前鬼卒皆為妖;秦王徒把長城築,禍去禍來因自招。」的意義。甚至有朋友批評解籤佬的專業操守。

也許這事件,亦顯示著現時不少香港人,對經濟前境的焦慮和困擾。

小弟倒記起以前在《六韜》中讀到的一件史跡:
武王伐紂,師至汜。水、牛頭山,風甚雷疾,鼓旗毀折;王之驂乘惶震而死。周公曰:「今時迎太歲,龜灼言兇,卜筮不吉,星變為災,請還師。」太公怒曰:「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以蜚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蓍,援枹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
意譯(出處:這裡):
卻說武王伐紂之師到達汜水,忽然間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道道閃電劃過被陰霾遮蔽的天空,一波狂風暴雨過去,中軍大旗攔腰折斷,戰鼓因為被雨打濕無法敲響。更為恐怖的是,武王的坐騎也受驚失蹄,武王差點兒兒墜馬而下。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當時精通卜筮的人,對武王说:「這次出兵犯了天帝,而且龜卜告凶,筮占亦不吉,既然遇到這種天象示警,理應立刻班師。」而就在這時,姜太公站出來反對周公旦的意見,他說:「紂王挖比干的心,囚禁了叔叔箕,任用蜚廉當政,弄得天怒人怨,去征伐他正應天象。」於是他就下令敲毀龜甲,折斷蓍草,率領軍隊前進。而武王亦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滅了商紂。
我國的儒家傳統,強調「盡人事,聽天命」,甚至竟可達到「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境界。而求神問卜的心態,則往往出於現實生活中的疑惑和缺乏安全感。在意向上,甚至可以是出於「不勞而獲」的動機--只問「結果」,多於「過程」的態度。

孔子有云:善《易》者不卜。踏實的人生,重視個人的決定和選擇,在事件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性。縱然結果如何,往往受限於各種外在因素,但仍朝乾夕愓、兢兢業業、臨深履薄地,善盡自己的本分。

教會傳統傾向於不將《默示錄》視為一本「預言書」,可能或多或少,亦是基於這種原因。而士林神學中的預定論,則在肯定天主預知及預定一切終局的同時,亦完全肯定我們作為受造物自由意志的自決性。

2009年1月26日星期一

心想事成

在這新春之際,請容小弟向各位讀者拜個年。

提起拜年的祝賀語,我們往往聽聞不少教內手足,對一些「世俗」的恭賀說話,抱有保留。然而小弟則另有想法。

其實祝賀和期盼,往往反映我們對被祝賀對象,得享幸福的深切願望。

而從基督徒角度而言,人的幸福,是在於「最後」能與造物主契合--這與我國古人所說的「天人合一」相似。

不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重視「目標」外,亦強調這一目標該「如何」達到。

說到「如何」,則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探討「現世」與「來世」之間的因果關係。

現世的幸福,締造來世的幸福。問題在於:在現世應怎麼活,才算是幸福?

聖師多瑪斯,在他的著作《神學大全》(卷二之一,第二及第三題)中,亦嘗探討過人幸福之所在。幸福並不在於富貴尊榮讚譽權勢健康歡愉、甚至亦不在於靈魂本身的善、或任何受造之物

人的幸福,及其存有之目標,是在於天主。這可謂與教父聖奧斯定在懺悔錄中的名言:「你造了我們,乃為歸向你。除非憩息在你內,否則我們的心決不得安寧」(quia fecisti nos ad te et inquietum est cor nostrum donec requiescat in te - Confessiones 1.1.1),互相輝映。

這表達和論斷,固然有助我們在生活的各項繁瑣雜務中,保持專注和重點。但其實亦不否定我們現世的幸福,可「包括」各項要素,並透過這些要素,輔助我們追求天主。

恭喜發財」--天主的事業,固然「需要」我們的參與(因為天主已先邀請和召叫了我們),但我們亦不應忽略,為祂的教會努力掙點錢的重要性。在重視物質的年代,我們更有責任使運用物質的秩序,更合符福音的訓誨。

步步高陞」--這不單只事業、工作或服務崗位的升遷,亦應指我們人生目標的提升、責任感的增強、使命感的提高和整體生活的改善。這與《羅馬彌撒經書》中,預備彌撒禱文所述的「emendatio vitae」相似。它亦暗示我們要以更廣闊角度、更高遠的立足點去調整我們的待人接物態度。有人說:不冀望成為將領的士兵,不會是好的士兵。這種說法亦不無道理。

一本萬利」--意念與「撒種的比喻」(瑪13:1-23)相似。讓福傳的事工,得以有效開展!

心想事成」--聖詠第116篇有云:人心欺詐,不可信賴。但「心靈痛苦萬分」的詠禮者接著隨即讚美道:上主賜我鴻恩,我將何以為報?基督徒深信:「若是天主偕同我們, 誰能反對我們呢?」(羅8:31)我們所渴望心想事成,並不在於「小我」的自利和私慾,而是有如無玷聖母、諸寵中保般,在於與基督契合的「大我」,徹底地與父的旨意相連。

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Quod scripsi, scripsi

最近就著先前探討的聖安德肋堂介紹,彌額爾兄弟在他的網誌中,講述現時堂區教友們對本堂壁畫解釋的一些看法

這篇文章獲得教區禮委主任羅國輝神父的注意和回應,並謂:

任何禮儀藝術所帶來的靈修經歷,在與主相遇後,總有發展成長,而不是「寫的,寫了」的死寂。
這句引文,應是出自若望福音受難史中,比拉多所說過的話:「我寫了,就寫了。」(19:22)

也許神父最近在聖週禮儀中譯本的修訂工作中,讀到受難史時,有感而發吧!
趕緊校正聖周禮儀,尤其耶穌的受難史,一面工作,一面默想,非常感動於主耶穌至死不渝的愛,以及他對自己、對父、對我們的真……真愛……一面工作,一面祈禱。
小弟先前對這句聖經,亦有一點心得

有興趣的手足,可以看看。

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Quia audit servus tuus

常年期第二主日的乙年舊約讀經(撒上 3: 3-10, 19),是我感覺最為深刻的其中一篇。本網誌題首的拉丁聖經章節,正是取自這篇選經--

撒慕爾在安放天主約櫃的上主殿內睡覺。那時,上主召叫說:「撒慕爾,撒慕爾!」他回答說:「我在這裡!」他就跑到厄里面前說:「你叫了我,我在這裡。」厄里說:「我沒有叫你,回去睡罷!」他就回去睡了。上主又叫撒慕爾;撒慕爾起來,走到厄里那裡,說:「你叫了我,我在這裡。」厄里對他說:「我兒,我沒有叫你,回去睡罷!」撒慕爾不知道是上主,因為上主的話,尚未啟示給他。上主第三次又叫了撒慕爾;他起來,又走到厄里那裡,說:「你叫了我,我在這裡。」厄里於是明白,是上主叫了這少年,便對撒慕爾說:「去睡罷!如果有人再叫你,你就回答說:『請上主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撒慕爾就回去,仍睡在原處。上主走近,像前幾次一樣召叫說:「撒慕爾,撒慕爾!」撒慕爾便回答說:「上主,請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

撒慕爾漸漸長大;上主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一切話,沒有一句落空。

說起來,還是要感謝天主對我的特別眷顧,使我的兒童以至青少年時期,都在天主的「臨在」附近生活。

中學時代當輔祭時,幾乎每個上學的清早,都會在母校玫瑰崗中學部的小聖堂,為道明會的神父們,預備舉行彌撒的經書和祭器。清早而尚未亮燈的聖堂,往往漆黑一片,且十分安靜。整座教堂袛得聖體櫃旁的一盞長明燈,莊嚴地提示著主耶穌的臨在。

在那環境中,很能培養一份「事奉」的意識--禮儀的預備和舉行,首先並不是像表演般,要做給任何人看,而是做給天主看。當我們能風雨不改、不離不棄地,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論聖堂內外),哪怕是「執頭執尾」的雜務,我們就是「專業」地(professionally),給天主做見證、為真理和價值的客觀真實性做見證。

若說在這時期,天主給我的最大恩寵,也許就是祂賜給我一顆「專注」的精神,和「求問」的心。

曾幾何時,每當捧著彌撒經書(英文版的《Sacramentary》)、或將點燃的蠟燭恭謹地放在祭台上時,內心亦不期然地發出撒慕爾的呼喚:「上主,請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

我是深深地體會到,天主透過禮儀、祈禱、不同的人物、讀過的書本、經歷的事件等,不斷地向我說話,並讓我記起祂所曾說過的話。

只要有心和用心,就必能「聽」到。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婚配聖事

昨日參與一位堂區弟兄的婚禮彌撒。

彌撒是由吳智勳神父主祭,他是一位倫理神學教授。

聽他的講道,將經文的倫理意義(moral senses)發揮得淋漓盡致,實在可說是一種享受。

內容則大致如下--

創2:18-24

上主天主說:「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造個與他相稱的助手。」上主天主用塵土造了各種野獸和天空中的各種飛鳥,都引到人面前,看他怎樣起名;凡人給生物起的名字,就成了那生物的名字。人遂給各種畜牲、天空中的各種飛鳥和各種野獸起了名字;但他沒有找著一個與自己相稱的助手。上主天主遂使人熟睡,當他睡著了,就取出了他的一根肋骨,再用肉補滿原處。然後上主天主用那由人取來的肋骨,形成了一個女人,引她到人前,遂說:「這才真是我的親骨肉,她應稱為「女人,」因為是由男人取出的。」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

訊息:

  • 天主創造了人,作為眾受造物的「管家」。他的伴侶,既是他「相稱的助手」,則理應在所有事物之中,佔有第一優次(first priority)。因此不應把自己事業和興趣的重要性,放在配偶之上。
  • 一個人成家立室之後,再不應依附自己的父母,而應與自己的配偶互相依存。

哥3: 12,14-20

為此,你們該如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聖者,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良善和含忍;在這一切以上尤該有愛德,因為愛德是全德的聯繫。還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中作主;你們所以蒙召存於一個身體內,也是為此,所以你們該有感恩之心。要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你們內,以各種智慧彼此教導規勸,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在你們心內,懷著感恩之情,歌頌天主。你們無論做什麼,在言語上或行為上,一切都該因主耶穌的名而作,藉著衪感謝天主聖父。作妻子的,應該服從丈夫,如在主內所當行的。作丈夫的,應該愛妻子,不要苦待她們。作子女的,應該事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們的子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

訊息:

  • 基督徒的行為(穿上憐憫的心腸、仁慈、謙卑等)和不同角色的任務(丈夫、妻子、子女),乃源於作為基督徒的身份。我們是「天主所揀選的、所愛的聖者」。

若2: 1-11

第三天,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衪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宴。酒缺了,耶穌的母親向衪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妳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衪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在那裏放著六口石缸,是為猶太人取潔禮用的;每口可容納兩三桶水。耶穌向僕役說:「你們把缸灌滿水吧!」他們就灌滿了,直到缸口。然後,耶穌給他們說:「現在你們舀出來,送給司席。」他們便送去了。司席一嘗已變成酒的水──並不知是從那裏來的,舀水的僕役卻知道──司席便叫了新郎來,向他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才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是在加里肋亞納匝肋行的;衪顯示了自己的光榮,衪的門徒們就信從了衪。

訊息:

  • 「他們沒有酒了」--當我們看到眼前人和事物當中一些未臻完美的地方,往往會抱怨和批評。但我們亦可效法聖母的榜樣:先向主耶穌祈求。當我們學習以基督的心為心時,近人的不足之處,就會成為我們在祈禱中、為他們追求理想和進步的機會。
  • 「祂無論吩咐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基督徒家庭是以耶穌為主。在這意識的推動下,大家尋求天主在共同生活中的具體旨意,則能確保信仰生活能結出美果、令家庭更為團結。
  • 「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在生活中,培養讚美的習慣、和欣賞的態度,對維繫彼此的和諧而言,的確十分重要。

2008年12月12日星期五

忙個不停

小弟在過往這一星期,可說是忙得很。先要提交一份報告,以準備個多星期後的考試。手頭上亦有幾件要事辦理,所以逼不得已,停寫了網誌一星期。現在總算有點時間和空間,來個喘息。

雖說是手停,但心不停,腦亦不停。在往後的幾天,小弟會陸續補上先前的分享。

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

人格的尊嚴

瀏覽 Catholic World News 的報道,得知教廷信理部將於本月十二日,頒佈關於生命倫理(bioethics)的訓導文件,指引的名稱為《Dignitas Personae》(姑且譯作「人格的尊嚴」吧)。有關詳情,可參閱此連結

而教廷新聞處的公告原文,則可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