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禮儀小組會議的另一決定,是將主日彌撒領經員的「指引」作出相當程度的縮減。且在昨天的主日彌撒中,已見實行。
我是相當同意這一決定的。現時堂區主日禮儀中,領經員的角色似乎是愈來愈被強調。而很多教友,都會望文生義地以為「領」經員的職務本身,包括領導或帶領的角色。英文亦常將這種職務,稱為「master of ceremonies」(即M.C.是也)。
其實,我們所常說的領經,拉丁文是「commentator」,應譯為「旁述員」。這角色有點似電視馬術或體育節目的「評論員」,在賽事進行時,為觀眾們提供關於參賽選手或競賽背景等資訊。但他們的旁述本身,卻不會影響賽事的進行。禮儀旁述的作用,是在於給參禮的群眾,作出一些必要的講解,使他們的思想和行動跟得上此時此刻禮節的進行,從而對禮節產生更深入的認識。
然而,我們現時堂區禮儀生活中,領經員的角色往往會從另一方向發展。禮儀旁述,逐漸演變為個別指令:「請坐」、「請起立」、「請大家聆聽」、「請大家排隊」等等,而禮儀旁述,亦有著一種不斷尋找注釋空間的傾向、嘗試且設法解釋一切。前者有可能一步步地侵蝕參禮群眾的意識和主動性,而後者則蘊含令標記意義被淘空、操控甚至凌駕的危機。
很多時,禮節本身具備一些「提示」(clues),能夠指導群眾的外在參與、記憶和心神領會。但經過領經員「劃公仔劃出腸」般的闡釋後,這種經由「從聖所那邊看到和聽到」的指示幅度,就被領經稿的內容所取代了。領經稿內容本身不是不好,但當它們的存在開始對禮儀標記的意義和重要性作出影響時,就有必要對它們作出貶抑了。
2 小時前
5 則留言:
十分同意愛德華兄的意見。現在的領經員實在指示得過多了。
例如說,福音前歡呼要起立也要提嗎?我想就算是第一次參與彌撒的外教人,也能以在場其他人的行動知道要起立了。而「福音前歡呼」這句話又是否真的有說出來的需要?只要歌詠團/ 領唱者/ 領經者能領唱﹝念﹞Alleluia ,大家也當然知道是福音前歡呼了。
有時香港人實在被提示得太多了,當大家也站起來,還要有人提我們「請起立」,天氣冷又有天文台提醒我們穿衣、天氣熱又提醒我們不要留在室外太久。要教友更主動的參與,可能反而要減少不必要的提醒。
哈哈,小弟常將現時堂區的禮儀提示,比如搭地鐵時所聽到的各種提示。很多時這些提示都是建基在一個假設,就是大部份人都是沒有常識的。Sound pretty insulting, aren't they?
若是說司儀,則東西方教會禮儀傳統中都有,拜占庭禮所謂Teletarchos是也。 也就是在盛大禮儀中(尤其是主教事奉圣禮,或者大慶節的盛大共祭中),某精通禮典的資深司祭本身不共祭,而是從旁指導禮儀,使之能順利進行。但是這樣的司儀,是不在禮儀中對會眾做“提示”或者“闡述”的。
在東方禮儀中,倒是Diakonikon(diakonos所誦念的禱文部分)中有一些類似“提示”的話語,比如“肅立”“聆聽”“專注”“注目東方”等等。但是這些,在上古可能有實用的意義,但是幾乎在禮儀原創者(比如圣金口約安,大圣瓦西里)還沒有去世之前,就已經被賦予了“奧秘”的內涵了,而不僅僅在給予會眾提示。而且他們本身也極精簡,絕不會發展成一篇“指示”。
在禮儀傳統中,可以說是沒有“指示”“闡述”的余地的,傳統上不但不這么做,甚至是反對這樣做。一個預設的前提是,我們假定所有來參加至圣奧秘的人,都是已經“被培育,被光照”了的。經過慕道,皈依,釋奧,他們已經是“入深密門”的特選一族。
如果這樣的人,還需要在禮儀中告知他們“請坐,請起,請勿喧嘩,勿好在圣堂吃糖果”,那是不可想象的。
倘若,一個受洗的信徒果真退步到了這種可悲的“喪失禮儀常識”的地步,那么,按照傳統,他將被請出正殿,和慕道者一起站在narthex中好好反省,直到恢復他的“常識”以后才重新進堂。
——路人乙
同意路人乙所言。其實如果教友連基本禮儀都不認識,我們理論上應把他們和慕道者同等看待。
但事實上,我們的慕道班又有沒有負過責任,把一切教友必須知道的告訴慕道者,讓他們在領洗後能馬上投身禮儀及教會生活?我們真的要留意一下我們慕道班的質素。有時我們為了製造「團體感」,私下把很多的真理「隱而不宣」或加以扭曲,簡直就是騙他們入局。
愛德華兄早前曾提供連結往 Catechetics Online, 其中一版是論及﹝美國﹞現在慕道班的不足,其實和香港的問題相當類似,請大家參考。
http://www.catecheticsonline.com/Catechetics_def.php
Michael:
記得論盡神學那邊,以前亦有一篇討論。當中的情況,乃是你所述問題的精彩描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