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引的youtube上的赫儒文之歌第三調,是聖金口約安事奉圣禮的那篇“常年聖入詠”,而非上文所談論的“聖雅科弗事奉圣禮圣入詠”。上文所談到的那篇,在不使用聖雅科弗事奉聖禮的地方教會,事實上也有一年一次的使用機會,就是在大安息日的聖瓦西里事奉圣禮中。這兩篇聖歌的分別如下:常年聖入詠:我眾奧妙地相似著赫儒文,向施生命之聖三詠唱三聖贊,現在讓我們放下今生一切的掛慮。如此,我等將迎接萬有的君王,無形可見地為諸品天使所扈衛者。阿利路伊亚,阿利路伊亚,阿利路伊亚。大安息日聖入詠:一切血肉凡軀,都當寂靜無聲,并懷著敬畏和惶恐肅立,不再思慮世俗之事;因為萬王之王,眾主之主前來被祭獻,并被分施,作為信眾的食糧。眾天使之歌侶在他前開道先行,所有的統權者和威德者,多目的赫儒文和六翼的塞拉芬,遮掩了他們的面容,高聲歌唱:阿利路伊亚,阿利路伊亚,阿利路伊亚。
他亦引出這兩首樂曲的希臘原文--
接著他又指出〈一切血肉凡驅當寂靜無聲〉的YouTube連結:原文對照
“我眾奧秘地相似著赫儒文”Οἱ τὰ Χερουβεὶμ μυστικῶς εἰκονίζοντες, καὶ τῇ ζωοποιῷ Τριάδι τὸν τρισάγιον
ὕμνον προσᾴδοντες, πᾶσαν τὴν βιοτικὴν ἀποθώμεθα μέριμναν.Ὡς τὸν βασιλέα τῶν ὅλων ὑποδεξόμενοι, ταῖς ἀγγελικαῖς ἀοράτως δορυφορούμενον τάξεσιν. Ἀλληλούϊα. Ἀλληλούϊα. Ἀλληλούϊα.
“一切血肉凡軀都當寂靜無聲”:Σιγησάτω πᾶσα σάρξ βροτεία, καὶ στήτω μετὰ φόβου καὶ τρόμου, καὶ μηδὲν
γήϊνον ἐν ἑαυτῇ λογιζέσθω· ὁ γὰρ Βασιλευς τῶν βασιλευόντων, καὶ Κύριος τῶν
κυριευόντων, προσέρχεται σφαγιασθῆναι, καὶ δοθῆναι εἰς βρῶσιν τοῖς πιστοῖς·
προηγοῦνται δὲ τούτου, οἱ χοροὶ τῶν Ἀγγέλων, μετὰ πάσης ἀρχῆς καὶ ἐξουσίας, τὰ
πολυόμματα Χερουβίμ, καὶ τὰ ἑξαπτέρυγα Σεραφίμ, τὰς ὄψεις καλύπτοντα, καὶ βοῶντα τὸν ὕμνον· Ἀλληλούϊα, Ἀλληλούϊα, Ἀλληλούϊα.
又,“一切血肉凡軀”見以下鏈接:
在此特別向這位匿名弟兄致意!因為聖使徒雅科弗事奉聖禮很少用(只有耶路撒冷聖統一年舉行兩次,另外某些地方教會一年一次)。而大安息日聖瓦西里事奉圣禮中的這一聖歌恒常以πλ. α'調式(也就是‘第五調式’)唱出,不會用其他調,所以網路上有關這一首的資料一定是比常年使用的赫儒文之歌要少的多。
講真的,小弟對希臘文可謂近乎一竅不通。但對著希臘字母,順著它們的標音來讀的話,這幾首禱文又的確可以跟得上。
互聯網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將具有共同關注的人士,從四方八面聚集起來。昔日這種過程本身,可能需要經年累月。但現時只須按一下搜尋器,就可以參考前人所留下的足跡。
小弟以為,這種發展,其實對歷史悠久的傳統宗派比較有利。
我們的確需要珍這種福分,善用天主給我們這工具,促進天家子女們的交談,互相俾益。
4 則留言:
講到這兩首聖歌,就又想起一個有趣的實踐。在某些地方(尤其是隱修院),在唱這些歌詠的時候,一位堂役(或者修士)會晃動教堂中央穹頂垂下的“多慈燈(枝杈形的吊燈)”和“天寰(吊燈外圍的環形燈臺)”。在拜占庭的傳統中,天寰和多慈象征著“天上萬象”,既代表了自然的天體,也代表著“諸天力”——天使和替補了墮落天使的族群——諸聖人。在唱大聖入的歌詠的時候,搖動多慈和天寰,則同時象征著天力的歡躍和戰栗。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harmolipi。實在想不出應該怎么翻譯這個拜占庭靈修學中特有的名詞,可能比較接近的就是弘一律師臨入寂滅前所題寫的“悲欣交集”四個字吧!
在主安眠于聖墓的大安息日,當唱到“meta fobou kai tromou”(tromos照字面直解為‘戰栗,發抖’)時候,看著因為大慶節而被全數點燃的多慈與天寰被搖動,正是讓人再一次深入反省和體會“harmolipi”的大好機會——禮儀既不是一種讓每個參與者都按照自己口味皆大歡喜的大眾娛樂,也不是一種在某幾位不茍言笑的風紀股長的監視下戰戰兢兢而作的功課,禮儀的精神之一就是因為對奧跡的深入體認而發自內心的harmolipi——在禮儀中,“歡舞”和“戰栗”并不是二元對立的。
——路人乙
路人兄所言甚是。
小弟竊議,「harmolipi」一語,有點相似拉丁語的「cum amore ac timore」和英語的「with love and awe」。試問可否以中文「愛懼交熾」這一成語來表示?
不論是「娛樂」抑或「風紀」心態,我以為都只是現時拉丁禮大環境內的一些「反應」(reaction)而矣。
誠如兄所言者,禮儀參與,在於地動山搖般的內心觸動和震撼,所帶來的「皈依」和對天主慈恩的委身、順服。
若心不到、情不動,則再多的花式、再多的法規,盡皆注定徒然之「symptomatic approach」吧?
lipi一詞指的更多是“哀痛,悲傷”而非“畏懼”,所以和“Cum Amore Ac Timore”尚有不同。
搖動多慈和天寰的鏡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59wffa33lQ (這是阿托斯聖山的鏡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KgZZmrzVec (這是西奈山修道院下屬的堂區——該隱修院同時是一個總主教區,這是很特殊的)
路人兄:
小弟從閣下所引導的那兩齣短片中,領會到你所提及的意思。實在值得欣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