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對教友在禮儀、教理上的培育,遠遠比那些什麼「天國在人間」、「鐸區足球比賽」來得重要!老實說,我自己認為,現今的輔祭和從前的差異什大!從前的在祭台上,作天使的工作,他們心中沒有別的需求,只是輔彌撒就夠了。但今天的.....變成了一個聯誼的好地方,認女仔......可惜........
以我有限經驗而言,現時孩子們太矜貴了。在很多人心目中,他們只可以教、不可以罵。
結果就有如箴言所言:省了鞭子、害了兒子了。
即使是現時教會環境內,在禮儀的實行和職務人員的培育中,亦流露了這種心態。我們絕少給一些 hardcore 的 message。反而要以不同的方式和新花款去「哄」他們、「迎合」他們。他們被「訓練」得要求在禮儀中「享受娛樂」(entertainment),而拒絕知性的衝擊和意志的鍛鍊。
神父迎合他們,被教友視為「具同情心」和「富於體諒」;批評他們嗎?就反而被批評為「判官」和「不近人情」。
所以我們往往在聖堂中,看到我們的輔祭們即使「行行企企」時,連條「隊」也排列得不齊整。看在教友的眼中,則謂之有礙觀瞻是也。
當我們要閉上眼睛(或/及合上耳朵?)才能專注於禮儀的進行、要對禮儀無知才能更專注地參與禮儀--我們只可以說,這是一種關乎信仰團體生命力的腐化(corruption)和沉淪(demoralization)現象。
孔子有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信仰團體缺乏對自身存在理由的一份覺察,則談吐行為儼如在靈性生活上行屍走肉的軀殼而矣。信友間彼此的默契,就近乎「同鄉宗親會」式的情誼了。
本地話的禮儀固然好處多多,但最大的壞處是:人們以為用中文舉行禮儀,大家因此就能明明白白了--不需要進一步默想、思考、反省和理解。更糟糕的是:不需要再「追求」了。當一件東西再不值得要一個人的懇切追求時,這件東西在這個人心中,就變得「cheap」了--你不會為它而生存、亦不會為它而犧牲。That's it。
最近得悉,教廷聖禮部打算將兒童感恩經撤掉。 兒童們在教會內不再被視為「另類」--這真是促進教會真正共融團結的一大進步!
這可能是教會的最高牧者們,從過去的經驗中,得出了寶貴教訓吧?
2 則留言:
從前大家不明白彌撒,便是在不明白中做適當的事﹝祈禱﹞;現在大家明白了,便在明白中做不適當的事﹝喧嘩吵鬧、放小孩子在教堂玩耍…﹞
現在的小孩子,我見過有些三四歲也不懂劃十字聖號,也放縱小孩在教堂內追逐玩耍。當然明顯地這些小孩的管教根本上,已缺少了紀律,去到靈修課題上自然就不能有效地培育了。
彌額爾兄:
說到底,這是一個意識的問題。
在一些極度隆重場合(例如:特首到訪、面試),這些孩子的確是可以靜起來的。
當父母們不覺得有此必要,就索性好少理了。
為何會做成這種心態?我認為與執法上的consistency有關。
當連輔祭們都可以在聖所內若無其事地傾談時,台下的信眾和小朋友們,不是個個受了「反教育」嗎?
另一問題,是我們堂區的教友,在行經聖體櫃時,「掂行掂過」,當主耶穌冇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如是者,一個惡性循環,就導致團體內部的腐敗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