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

神長的意見:牧民理由

關於先前探討彌撒讀經中,「弟兄們」改為「弟兄姊妹們」的問題,收到一位本堂神父的意見(身份從略):

我認為任何譯法要看我們的目的,如果要忠於原文,當然弟兄們最為恰當。但我們也要明白當時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如果從牧民角度去看,想聽眾〔尤其女性〕更投入,加埋姊妹也可接受。如果保祿生於今天這個時代,你又估下佢會點寫呢?肯定係兄弟姊妹。

小弟的回應:

〔...〕

多謝您的回覆。

這就帶出聖道禮的根本問題了。

聖經是天主自己的話,在祂的選民的具體處境、包括困難和挑戰中,被默感所寫成的。所以當中也會具有其降生環境所帶來的「局限性」甚至「表面缺憾」。這份缺憾亦同時彰顯了天主那份紆尊降貴、彎下身來與孩子談話的慈愛。

若連保祿宗徒說話的背景和語境我們亦要予以「適應」的話,那麼聖經所述的德納、塔冷通、斯塔迪、肘、地理名詞等,是否又要全部轉變為現代單位呢?我們所宣讀的,還可在哪種角度或程度上,被稱為天主的話、而不是「思高學會的神學」呢?

但更深一層的危機則是:我們成了另一意義下的「基要派」--貪求「聖經」(某一版本而矣!)中的「字面」意義,可以即沖即飲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誠然,聖經中的一些語句,以現代人的心思聽起來,會是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但這不也展示著面對聖經時,所要求我們的那份信德和謙卑的心嗎?

從傳統角度而言,若以本地話讀一段聖經、就意味著教友能從此「明白」和「領會」的話,那麼神學就不需要發展了。但是聖道禮儀當中的講道,正有如擘「聖言之餅」般,使天主的話更容易地、有效地被天父子女們吸收和消化。這亦說明著先前所宣讀的「上主的話」本身,需要且有待「闡釋」(expose)和「開發」(explore)、進而在基督徒生活中體現的現實。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