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求籤問卜

昨天鄉議局主席劉皇發議員,年初二「按傳統」在車公廟「代表」香港,求得一支下籤。頓時鬧得滿城沸騰,人們熱烈地討論籤文「君不須防人不肖、眼前鬼卒皆為妖;秦王徒把長城築,禍去禍來因自招。」的意義。甚至有朋友批評解籤佬的專業操守。

也許這事件,亦顯示著現時不少香港人,對經濟前境的焦慮和困擾。

小弟倒記起以前在《六韜》中讀到的一件史跡:
武王伐紂,師至汜。水、牛頭山,風甚雷疾,鼓旗毀折;王之驂乘惶震而死。周公曰:「今時迎太歲,龜灼言兇,卜筮不吉,星變為災,請還師。」太公怒曰:「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以蜚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蓍,援枹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
意譯(出處:這裡):
卻說武王伐紂之師到達汜水,忽然間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道道閃電劃過被陰霾遮蔽的天空,一波狂風暴雨過去,中軍大旗攔腰折斷,戰鼓因為被雨打濕無法敲響。更為恐怖的是,武王的坐騎也受驚失蹄,武王差點兒兒墜馬而下。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當時精通卜筮的人,對武王说:「這次出兵犯了天帝,而且龜卜告凶,筮占亦不吉,既然遇到這種天象示警,理應立刻班師。」而就在這時,姜太公站出來反對周公旦的意見,他說:「紂王挖比干的心,囚禁了叔叔箕,任用蜚廉當政,弄得天怒人怨,去征伐他正應天象。」於是他就下令敲毀龜甲,折斷蓍草,率領軍隊前進。而武王亦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滅了商紂。
我國的儒家傳統,強調「盡人事,聽天命」,甚至竟可達到「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境界。而求神問卜的心態,則往往出於現實生活中的疑惑和缺乏安全感。在意向上,甚至可以是出於「不勞而獲」的動機--只問「結果」,多於「過程」的態度。

孔子有云:善《易》者不卜。踏實的人生,重視個人的決定和選擇,在事件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性。縱然結果如何,往往受限於各種外在因素,但仍朝乾夕愓、兢兢業業、臨深履薄地,善盡自己的本分。

教會傳統傾向於不將《默示錄》視為一本「預言書」,可能或多或少,亦是基於這種原因。而士林神學中的預定論,則在肯定天主預知及預定一切終局的同時,亦完全肯定我們作為受造物自由意志的自決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