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quere, Domine, quia audit servus tuus" (I Sam. iii 9)
一片好地,浪費!
Calvin兄:為何這麼說呢?
聖堂,何以為聖呢?因為在此居住的,是我等主本人。但......竟然一進教堂看到的「主角」不是基督本人,而只有一幅,比十二宗徒還多的多種族crossover玻璃....此不可悲?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怎样让信友可以举心向上,并向天主诚恳奉献祭献,这才真正令一座建筑变得神圣.我并不赞成Calvin对圣安德肋堂的评论.那座圣堂我在圣诞后不久曾参加过,虽然不可以说就建筑学方面达到十全十美,但却是一座可以为大家讲述救恩故事的圣堂,并且更配合了许多福传的效果.我当时就曾看到许多路过人,止足向内看,且吸引了不少人想看个究竟.圣堂建筑本来就是基督信仰的见证,而这样好的见证又怎能说是浪费呢?
Calvin兄:也許小弟居住在將軍澳,幾乎每個主日都是在聖安德肋堂參與彌撒,所以有點「見慣不怪」吧!我認為聖堂的彩繪玻璃,以藝術角度而言,確是美得很。當中的題材,著實亦能啟發我們的思考。反而我會比較關注,一幅畫像所表達的,到底是聖經本身的內容(icon),抑或是畫家個人就著聖經內容所表達出的個人反省。前者仿如聖像畫,而後者則有如「漫畫」。前者強調直觀,後者則較為知性。我認為聖安德肋堂的「天國之宴」畫像,在進路上較傾向於後者。若單從「進路」而言,我倒認為它們本身並沒有甚麼好壞之分。這些措施,或多或少地反映著現時我們身處社會的文化和局限。例如:人們傾向將新聞變得「娛樂」化,在日常生活亦強調「即沖即飲」。當然,禮儀本身並非娛樂,信仰本身亦不可能即沖即飲。教會牧者的作為,也許是希望體貼香港人的脾胃,而你的訊息,則是強調食物本身的價值。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認清這所聖殿在空間和培育方面的局限和盲點。小弟一向對聖堂內的「遊蕩」和「郊遊」行為很不以為然。這一點相信以前亦有提到過--人們在聖堂中流連拍照,而不是祈禱。經過聖體櫃時掂行掂過,當救主無到......這些現象所反映出的,可能不是建築或設計的問題,而是團體質素和內修生活的問題。孔夫子有言:「盡美也,未盡善也」。
頌主兄:歡迎!不過我們亦應注意到,聖堂本身並不是「堂區歷史博物館」。現時我們堂區的「導賞」服務,往往流露出這種傾向。誠然,堂區兄弟姊妹用心用力地參與導賞小組,推廣聖堂的設計和意念,本身是好的。但我們亦不妨想一想,可否花更大的氣力,使這座殿宇成為真正的「祈禱之所」。Calvin兄說得有道理的是:當相信基督是教堂的主角時,教友在聖殿內的言行,應務求令街外人也能有納阿曼的驚嘆:「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列下5:15)。
發佈留言
6 則留言:
一片好地,浪費!
Calvin兄:
為何這麼說呢?
聖堂,何以為聖呢?
因為在此居住的,是我等主本人。
但......
竟然一進教堂看到的「主角」不是基督本人,而只有一幅,比十二宗徒還多的多種族crossover玻璃....
此不可悲?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怎样让信友可以举心向上,并向天主诚恳奉献祭献,这才真正令一座建筑变得神圣.我并不赞成Calvin对圣安德肋堂的评论.那座圣堂我在圣诞后不久曾参加过,虽然不可以说就建筑学方面达到十全十美,但却是一座可以为大家讲述救恩故事的圣堂,并且更配合了许多福传的效果.我当时就曾看到许多路过人,止足向内看,且吸引了不少人想看个究竟.圣堂建筑本来就是基督信仰的见证,而这样好的见证又怎能说是浪费呢?
Calvin兄:
也許小弟居住在將軍澳,幾乎每個主日都是在聖安德肋堂參與彌撒,所以有點「見慣不怪」吧!
我認為聖堂的彩繪玻璃,以藝術角度而言,確是美得很。當中的題材,著實亦能啟發我們的思考。
反而我會比較關注,一幅畫像所表達的,到底是聖經本身的內容(icon),抑或是畫家個人就著聖經內容所表達出的個人反省。前者仿如聖像畫,而後者則有如「漫畫」。前者強調直觀,後者則較為知性。我認為聖安德肋堂的「天國之宴」畫像,在進路上較傾向於後者。
若單從「進路」而言,我倒認為它們本身並沒有甚麼好壞之分。這些措施,或多或少地反映著現時我們身處社會的文化和局限。例如:人們傾向將新聞變得「娛樂」化,在日常生活亦強調「即沖即飲」。當然,禮儀本身並非娛樂,信仰本身亦不可能即沖即飲。教會牧者的作為,也許是希望體貼香港人的脾胃,而你的訊息,則是強調食物本身的價值。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認清這所聖殿在空間和培育方面的局限和盲點。
小弟一向對聖堂內的「遊蕩」和「郊遊」行為很不以為然。這一點相信以前亦有提到過--人們在聖堂中流連拍照,而不是祈禱。經過聖體櫃時掂行掂過,當救主無到......這些現象所反映出的,可能不是建築或設計的問題,而是團體質素和內修生活的問題。孔夫子有言:「盡美也,未盡善也」。
頌主兄:
歡迎!
不過我們亦應注意到,聖堂本身並不是「堂區歷史博物館」。現時我們堂區的「導賞」服務,往往流露出這種傾向。
誠然,堂區兄弟姊妹用心用力地參與導賞小組,推廣聖堂的設計和意念,本身是好的。但我們亦不妨想一想,可否花更大的氣力,使這座殿宇成為真正的「祈禱之所」。
Calvin兄說得有道理的是:當相信基督是教堂的主角時,教友在聖殿內的言行,應務求令街外人也能有納阿曼的驚嘆:「現在我確實知道:全世界只在以色列有天主」(列下5:15)。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