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把麵餅)分開」

標題中的用語,見於現時公訂彌撒感恩經的中譯版本。

例如在感恩經第二式的「建立敘述」(institution narrative):

他甘願捨身受難時,拿起麵餅,感謝了(你),(把麵餅)分開、交給他的門徒說: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

小弟一向覺得「把麵餅分開」(He broke the bread)這句說話,頗為耐人尋味。何解?

上述中英文的翻譯,往往給人這個印象:主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是首先「拿起餅」,之後是「祝謝」、而後是「擘開」並「交給他的門徒」,最後才說:「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

若按照這印象所隱含的時序,作進一步推敲,則當耶穌說「這就是我的身體」時,那塊麥麵餅則在轉變為主的聖體之前,就早已被擘成許多塊了。而主耶穌的「感謝 / 祝福」(benedixit)和「說」(dicens)的內容之間,亦屬兩件不同的事。

但根據禮儀神學,我們現時的彌撒,乃實實在在地重行著主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作為。而祝謝(benedixit)、分開(fregit)和交給(dedit)三個行為,亦在我們感恩祭中的祝聖(consecratio)、分餐(fractio)、和施予共融聖事(communio / communicatio)中,得到體現。按這理解,則我們視為祝聖敘述的「說」(dicens),其實亦構成主耶穌「感謝 / 祝福」(benedixit)中的主要內容。為此,現時禮規明確地禁止主禮司祭,在祝聖敘述的進行中,作出「擘餅」行為。

而感恩經的拉丁原文:「benedixit, fregit, deditque discipulis suis dicens ...」,當中的前三個動詞(祝謝、分開、交給)與最後的動詞(說),就文法的形式而言,亦不意味著彼此有著先後關係。若加以直譯的話,亦可理解為:「他說著(『你們大家拿去吃......』)的時候,就祝福了麵餅、分開了、交了給門徒」。

由是觀之,則主耶穌所「祝福」的,乃是麥麵餅;但經祝福後,就成了他自己的身體。而他在擘開「餅形」時所做的,就是真正地將他自己的聖體,分享給門徒。這就有如聖多瑪斯在〈皇皇聖體〉(Pange lingua)中所詠唱的:「他用自己的手,把他自己交給了我們」(se dat suis manibus)。

按照天主教的信理,麵餅經過「祝謝」後(eucharistic bread),已不再是「麵餅」、而是主耶穌基督的「聖體」了。因此,把感恩經中的「fregit」,譯成「把麵餅分開」,在神學上的意義上,可以是「曖昧」的。

小弟傾向建議將「把麵餅」一詞,從新版本的感恩經譯文中完全刪除,好使我們的信仰傳統,能更完善地保存下來。

1 則留言:

彌額爾 說...

看完這篇文章實在獲益良多。
早前在彌撒中的成聖經文中默想也發現到這個奇怪的次序:好像耶穌把餅分給了門徒後,才說出「這是我的身體……」。這樣便好像缺少了「眾人分享同一身體」、及「為眾人崩裂」的意義。經愛德華兄引述其拉丁原文,果然清楚很多了,而且也非常合理。
畢竟,中文和拉丁文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實所有語文也是﹞,很難在翻譯後仍保持精簡之餘仍保存語境。這是用譯文的不足。當然最佳的方法是用原文,但在用譯文的情況下,只要我們明白原文的意思,也可以使我們更進一步默想禮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