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之下,得出一個有趣的發現。
在常年期第六主日的領主詠中--
他們吃了,而且吃得十分飽飫。天主滿足了他們的需要;但他們卻貪得無厭。(參閱詠78:29-30)看到這篇,心裡不禁犯了嘀咕。為何要在領主的一刻,罵教友們「貪得無厭」?
但我的直覺,驅使自己去查找禮儀的原文,看看是否翻譯上出了問題。
原來上述的這首領主詠的原文,乃是這樣的:
Manducavérunt, et saturáti sunt nimis,它的大致意義是如此的:
et desidérium eórum áttulit eis Dominus:
non sunt fraudáti a desidério suo. (Ps 77: 29, 30)
他們吃了,且十分飽滿,進一步查證下,這首領主詠現刊於《升階經集》(Graduale Romanum)的常年期第六主日專有經文。而它的前身,就是置於「四旬前」主日的領主詠。聖經的拉丁譯文,則是根據以往的拉丁通行本:
上主成全了他們的渴望:
他們的渴望並沒有落空。
Et manducatverunt, et saturati sunt nimis;
Et desiderium eorum attulit eis;
Non sunt fraudati a desiderio suo.
由此可見,禮儀版本只是加了「Dominus」(上主)一個字,其餘的就是將聖經的字詞,完全複製到領主詠當中。
然而,現時普遍通行的聖經譯本,卻不是這個意思的。譬於思高聖經譯本的相應處理(詠七八29-30a):
他們吃了,而且吃得十分飽飫,而思高最新的譯釋版:
天主使他們的慾望得以滿足;
但他們的食慾還沒有完全滿足......
他們喫了,而且飽足,而新拉丁通行本的處理:
他們所希求的,【天主】也賜給了他們。
......他們還不放棄自己的慾望......
Et manducaverunt et saturati sunt nimis,小弟家中收藏有另一部拉丁通行本,當中聖詠部分輯錄了兩個版本。「Non sunt fraudati a desiderio suo」的,稱為「依據七十賢士版」(舊約的希臘語譯本)的譯本;而「non indiguerunt de cupiditate sua」的,則稱為「依據希伯來語」的譯本。
et desiderium eorum attulit eis.
Nondum recesserant a desiderio suo ...
看來,這問題要比想像中複雜得多。
但實際來說,現時《羅馬彌撒經書》的處理,可算是靈活了。它在經文的引申部分,直載了當地寫成「cf. Ps 77, 29-30」,即「參閱」聖詠第七十七首的相關經文,而不直接說是「徵引」經文......
7 則留言:
對不起,在這里貼“離題”的留言。但是我想這個話題的確很有趣,也希望聽見來自Spiritus et Vita的看法和意見。
Jesus......Pater et Mater mea?
這個問題緣于以下這個鏈接: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YsqccFfU7I
其中第二篇祝文《向天主耶穌誦》中有如下詞句:“主真我父,主真我母,為我釘死十字架上”云云。
我非常好奇,是否真的存在稱耶穌為“父”“母”的傳統?
這種論調,我從前僅僅在一些極端的“現代派”人士(天主教或者圣公會)中聽到過(比如為了‘政治正確’而稱呼上主為‘父母’)。
另外,“主...我父...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樣的表達,至少在東方,應該說是非常犯忌的。在拜占庭傳統的教會中,這樣的表達幾乎一定會被認為是異端性的。
然而,這一祝文似乎至少在中國已經流傳久遠,所以很好奇這一說法(稱耶穌為‘父’和‘母’)是否真有天主教內傳統的依據?
——路人乙
So, Edward,how do you value the rendition of the present Liturgical text,that of communion antiphon?
道明神父:
小弟對現時這篇領主詠的中譯版,當然不很滿意。這是因為它與拉丁原文,實在有著很大出入。
不過,我亦會希望將重點放在可如何在將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
老實說,現今參與禮儀中譯的人士,人數並不多。翻譯的準則和評審的機制,也許有進一步值得改善之處。
路人兄:
小弟依稀記得,按照教會的傳統,「聖父受難說」是一項異端。
不過,若從類比的角度看「耶穌有如父親和母親一般」這種言說,則無可厚非。中文的文法裡,有所謂隱喻和借喻的說法。
福音中,亦有引述救主自喻為「母雞」的說話。
謝謝Edward的回應。
事實上,我比較好奇的是,這篇祝文到底是中國的原創(印象中,明季的中國天主教徒常稱天主為‘我儕之大父母’),還是譯自西文?
很難想象,在羅馬傳統中有類似“主真我父,主真我母”的表達。(這樣的表達在理論上是否可以被接受是一回是,但是在某種傳統中是否以這樣直白的文字出現則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是翻譯自西文,我個人猜想,可能是來自西班牙地方的傳統吧?
和羅馬禮儀的“沉靜,清淡”相比,西班牙的傳統則顯得“夸張,鋪張”(比如極端冗長的諸圣禱文;在彌撒中直接向圣母祈禱的禱詞等等。
——路人乙
路人兄:
小弟並不為意在西班牙曾有過這樣的傳統,不過那只是我的顯淺見解而已。
我認為,你提供的連結所指的那篇禱文,可被視為一項熱心敬禮或大眾敬禮。它蘊含豐富的靈修價值,但本質上與禮儀有別。
就體裁而言,我傾向於相信「主真我父、主真我母....」的字句,較近似我國平民所自發的情緒化表達。
在香港,一些流通的比較古老的經課版本,有《聖教日課》和《聖教經課》。其他就很少見了。互聯網資訊的流通,的確增廣我們的見識。
Edward,不知你手头有没有1984年台湾主教团出版的感恩祭典。其领主咏和你提及的都了两字:‘完全’(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外,完全一样。的确,与拉丁原文有差距和出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