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星期六

堅振與覆手

記得自己在中學的時候,曾對堅振聖事的禮儀意義,抱著一種「美麗的誤會」。

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次做「代父」,參與一位同學的洗禮,而聖週六夜間禮儀則在北角的聖猶達堂舉行。在堅振聖事的部份、禮儀進行到「堅振覆手禮」時,我特別留意到主禮的神父將雙手伸向所有的新領洗教友。但禮儀書(即舊版的《聖週禮儀》)則註明:主禮給新教友「逐一覆手」。於是心裡暗暗吃驚地問道:神父這樣做,聖事是否有效?

還記得在那個年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弟特意在1995年夏天的朝聖,途經羅馬的旅程中,在梵蒂岡書局購買了一本《堅振規程》(Ordo Confirmationis),當中輯錄了教宗保祿六世修訂堅振聖事儀式的宗座典章。根據這份典章,堅振聖事的「有效部分」只在於傅油禮。而按照這份典章的原文:
SACRAMENTUM CONFIRMATIONIS CONFERTUR PER UNCTIONEM CHRISMATIS IN FRONTE, QUAE FIT MANUS IMPOSITIONE, ATQUE PER VERBA: «ACCIPE SIGNACULUM DONI SPIRITUS SANCTI».
直譯:
「堅振聖事乃以神恩聖油傅在額上的覆手授予,同時誦念『請領受天恩聖神的印記』。」(按:現時中文禮儀書將經文譯為「請藉此印記,領受天恩聖神」)

但教宗又寫道:
Impositio vero manuum super electos, quae cum praescripta oratione ante chrismationem fit, etsi ad essentiam ritus sacramentalis non pertinet, est tamen magni aestimanda, utpote quae ad eiusdem ritus integram perfectionem et ad pleniorem Sacramenti intellegentiam conferat. Patet eam manuum impositionem, quae praecedit, differre a manus impositione, qua unctio chrismatis fit in fronte.

而在傅油前、以禱詞伴隨的覆手禮,雖就聖事的要素而言,並非必須,但應特別著重--因為它使禮節更為完整美滿,亦令聖事的意義能更清晰地被明瞭。顯現,這雙手進行的覆手禮,與後一以額上傅聖油的覆手禮,兩者實有分別。
若按照教宗的這項訓導,則中文禮儀書所言的「堅振覆手禮」與「堅振傅油禮」,兩者有著實質的分別。

現時香港教區內的信眾,似乎對「逐一覆手」特別著迷。這種做法流傳於不少「合法」(如:婚配聖事)和「非法」(如:領聖體後的「祝福非教友」)進行的儀式內。而在堅振聖事的舉行中,這又使得不少教友(包括一些慕道班導師)甚至一些神長,會認為這行為構成聖事有效性所需的必要部份--即「唔做唔得」。然而若翻查同一禮書、並參閱《主教禮節本》(Caeremoniale Episcoporum),則由始至終,都只描述過「總體」性的覆手、「逐一」進行的傅油。

由此而產生的現象,亦傾向於使「總體覆手」的標記受損。常見則表現為:主禮單手執禮儀書誦念經文,而只以另一隻手高舉作覆手之用--其他共祭神父亦「有樣學樣」也。在這之後的「逐一覆手」,則甚有「補充」意味。但這就令人記起梅瑟「兩次擊石」(參閱戶20:11)的事蹟--要令人遺憾了。

由此可見,在禮規的翻譯上偏離原文,有可能在禮儀的形上造成偏差,甚至影響教友對聖事標記意義的理解。

幸而,在最新版的中譯聖周禮儀書中,有關訛誤已受到修正。

沒有留言: